責任任務實踐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容
責任任務實踐
談論反抗權威和宣告每一個人應該“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目前已成為時髦。那么,我就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一本最不時髦的書。它并沒有談到權利,而是強調責任。它注意的中心不是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而是履行自己的責任。
在難以置信的短短五十年內,我們的社會已成為一個充滿各種機構的社會。它已成為一個多元的社會,其中每一項主要的社會任務都已交給各種大的組織來承擔——從經(jīng)濟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到衛(wèi)生保健,從社會安全和福利到教育,從新知識的探求到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都是這樣。
當人們突然意識到社會結構中的這種變化以后,激起了“打倒組織”這樣一種憤怒的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是一種錯誤的反應。代替進行工作并取得成績的各種自主機構的將不是自由,而是極權主義的暴政。
假如沒有了那些只有這些機構才能提供的服務,恐怕我們這個社會既不愿存在,也不能存在。而那些叫得最厲害的現(xiàn)代盧德派 ,那些自稱為機構破壞者的人,那些受過高度教育的年青人,在沒有這些大的組織的情況下,比我們其余的人還要更難有所作為。因為,只有在這些大的組織中,才有著大量的機會使人們得以借知識而謀生、借知識而做出貢獻、借知識而有所成就。
如果在我們這個多元社會中,各個機構不能在“負責的自治”中有所成就,我們就不會有個人主義和為人們提供實現(xiàn)自己的機會的—種社會。取而代之的將是我們對自己進行完全的束縛,沒有一個人能夠自治。我們將沒有參與式的民主,更不要講愉快自由地做自己的事了。代替強有力的、有成就的自治機構的唯一選擇是專制。專制用一個極權的首領來代替各個互相競爭的機構的多元主義。它用恐怖來代替責任。它的確打倒了各種機構,但只是把它們全都融合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官僚機構。它也提供出物品和服務,但數(shù)量很少、浪費很大、水平很低,并以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為代價。所以,使我們的各種機構負責地、自主地、有高度成就地進行工作就是在這個多元社會中對自由和尊嚴的唯一保障。
但是,使各種機構有所成就的是管理者和管理。所以,負責的管理是代替專制的唯一選擇和保護我們免受專制的唯一途徑。
管理是一種工作,所以它有自己的技巧、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方法。在本書中將對這些技巧、工具、方法加以探討,并對其中某些略加詳述。但是,本書的重點不是探討這些技巧、工具和方法,甚至也不是探討管理的工作。本書的重點是探討管理的任務。
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tài)的器官。沒有機構(如工商企業(yè))就不會有管理。但是,如果沒有管理,那也就只會有一群烏合之眾而不會有一個機構。而機構本身又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給社會、經(jīng)濟和個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墒?,器官從來都不是由它們做些什么、更不要說由它們怎么做來確定的。它們是由其貢獻來確定的。
大多數(shù)有關管理的書都是論述管理的工作的,它們從內部來考察管理。本書從管理的任務出發(fā),首先從外部來考察管理并研究管理任務的范圍及其各方面的必要條件(第一部);然后才在第二部中轉而討論組織的工作和管理的技巧,并在第三部中討論高層管理、其任務、其結構及戰(zhàn)略。
我自己多年來對管理科學,即管理人員的邏輯的和分析的工具深感興趣。但在本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曲線圖,沒有數(shù)學公式,甚至沒有一張表格。貫徹全書的重點不是論述如何做,更不是論述如何利用各種工具來做。即使在討論管理技巧時,甚至在討論管理科學本身時,重點都是放在管理的成就和結果上面。本書通篇是以管理任務為中心的。
本書也是以管理人員為中心的。本書的出發(fā)點是這樣一個問題:管理人員為了圓滿地實現(xiàn)其任務,必須知道些什么,或至少了解些什么?
大量有關管理的書是以管理技巧為中心、以條規(guī)為中心或者以職能為中心的。它們只從一個管理人員的任務的一個方面去探討。它們可能探討管理一個工商企業(yè)或一家醫(yī)院,或對人的管理,探討各種:工具(如控制)或特殊的問題。它們所探討的是作者特別關心的或專長的領域,而不是管理人員的任務。
本書的安排則與眾不同。作為本書出發(fā)點和原則的是闡明管理人員所必備的全部工作,而不限于作者自己的知識或特殊興趣領域。這就說明了本書為什么包括這些內容而不包括其他一些內容。
本書是一部篇幅很長的書——雖然我不喜歡篇幅長的書。但它并不是包羅萬象的,而盡有高度選擇性的。我肯定,許多讀者會抱怨這個或那個重要題目甚至沒有提到;更多的讀者無疑將批評本書作者決定把重點放在了某一個題目亡而忽視了其他的題目。
無疑,作者自己的判斷和他自己的愛好起著一部分作用??墒?,我在決定本書應包含哪些材料以及對各個部分應賦予多大的重要性時,我至少試圖以一套客觀的標準為準則。而這套標準是我多年來同各級管理人員,同大企業(yè)和小企業(yè)的管理人員,以及同工商業(yè)和非工商業(yè)的服務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密切聯(lián)系的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每一個管理人員所必須知道的已包括在本書之中了。不是每一個管理人員所必須知道的,則無論它是如何重要和有趣,都未列入本書之中,或者至多只是簡略地提到。這就說明了為什么象“企業(yè)中的資金管理”或“從銷售到市場推銷”(這些是我在初稿中列入的兩章)這樣的題目沒有包括在本書中;以及例如管理科學只是在簡短的一章中予以論述。另一方面,它又說明了為什么花了許多篇幅來論述高層管理以及結構和戰(zhàn)略之間的關系——這些題目在管理學書籍中一般是不予論述的。
我并不試圖包括任何一位管理人員可能面對的每一個問題,但我試圖包括所有管理人員預期要面對的及所有管理人員必須了解的那些領域,不管這些管理人員的職務背景,其機構的使命與宗旨,或其組織的規(guī)模是怎樣。鑒于管理人員的職責重大,以及管理任務的需要,于是,就成了一本分量很大的書。
本書始終認為管理是一門學科,或者至少能夠成為一門學科。管理不僅是一種常識,也不僅是累積起來的經(jīng)驗。它至少蘊藏了一套系統(tǒng)化的知識。本書試圖把我們迄今所知的那點知識介紹出來,但它還試圖顯示更廣泛的經(jīng)過整理的我們尚未認識的領域,即我們了解到我們需要新的知識,而且我們知道我們所需要的是什么——但我們迄今尚未擁有那些知識的領域。
事實上,這些經(jīng)過整理的尚未認識的領域也許是本書的核心。因為,在管理上,我們顯然已超越了原已掌握的那些知識。這些知識是少數(shù)人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五十年間那個可以稱之為“管理的英雄時代”中歷盡艱險積累起來的。這些人士絕大多數(shù)是獨自地進行工作,依靠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公眾的贊揚來持續(xù)地工作。正是這些知識,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1970年的二十五年的“管理熱潮”期間得到了普及和傳播,并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地方發(fā)揮了作用。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即使在那些我們稍有所知的領域,我們所知道的也是不夠的。在這些領域中還存在著許多新的任務,對這些新的任務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考查、證實的方法和工具。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的領域和新的管理問題。對這些領域,我們還很少做什么工作,我們還談不上稍有所知,只能說是一無所知。
本書試圖確定和指出這些領域。但本書也試圖至少開始接觸這些領域,通過政策、原則和實踐來思考,以便實現(xiàn)新的任務并應付新的挑戰(zhàn)。本書試圖以今后的工作所需的理解、思考、知識和技巧來武裝管理人員。
管理雖然是一門學科——一種系統(tǒng)化的并到處適用的知識——但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它不是一種超乎價值的科學。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并植根于一種文化(一個社會)、一種價值傳統(tǒng)、習慣和信念之中,植根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應該受到——文化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面,管理和管理人員又影響文化和社會的形成。
管理在開始時是多中心的。許多民族和種族的人從開始時就從事作為一門學科的管理和作為一種實踐的管理。在管理熱潮的年代,人們忘記了這一點,并與事實相反,認為管理即使不是美國的一種發(fā)明,也是美國的一種特長。這是一種暫時的誤解。管理是多中心的,這一點現(xiàn)在更加明顯了。管理熱潮并沒有使管理美國化。管理中基本的民族特點在全世界依然未變,例如在政府和企業(yè)管理的相互關系,對入進行管理的基本原則,或高層管理的結構等方面。目前,在西歐或日本同美國之間肯定不存在著什么“管理差距”(如果說以前曾存在過這群一種差距的話)。
本書是以我的經(jīng)驗、特別是作為一個管理顧問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我的這些經(jīng)驗主要來自美國,或至少包括美國企業(yè)和公共服務機構。最近十五年來我曾有意識地擴大我的視野并同美國以外的管理人土共事(特別是英國、西歐、日本和拉丁美洲的)。我曾試圖放眼于美國國內外來研究管理。本書雖然仍帶有濃厚的美國風味(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卻曾試圖把管理任務、管理工作、管理組織以及管理方法同文化和社會聯(lián)系起來,并從世界范圍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國家來介紹管理,特別是在例子和說明中更注重了這一點。
我特別注意于日本的經(jīng)驗——這不僅由于西方的管理人員了解日本的管理和組織的太少了,而且由于,對日本這個唯一的非西方的發(fā)達國家常常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共同的任務(例如,利潤率的確定,工作和工人的組織,以及決定的做出)有所了解,有助于西方的管理人員更好地理解他們自己試圖做的事。貫徹本書的基本信念是,每一個國家的管理人員可以而且應該向別國的管理人員所提供的良好經(jīng)驗學習。
管理是任務。管理是一門學科。但管理當局也是人。管理的每一成就都是一個管理人員的成就,每一失敗都是一個管理人員的失敗。進行管理的是人,而不是各種“力量”或“事實”。管理人員的理想、獻身精神和人格決定著管理是否成功。
本書中沒有趣聞逸事;每一說明或例子都是為了闡明一項要點。但我在提供案例和例子時也試圖使讀者了解人,特別是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正是這些人首先著手解決重大的管理問題:例如德意志銀行的喬治•西門士(George Siemens)在一個世紀以前首先設想出了高層管理的職能和結構;稍遲一些,美國電話公司的西奧多•N•維爾(Theodore N. Vail)首先深入思考“我們的企業(yè)是什么?”這一問題;或者如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Sr.)試圖——而同時又不試圖——使他那小小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能夠發(fā)展成一個巨大的公司。
但本書始終試圖把入和任務結合起來。本書試圖探討客觀的和非個人的任務,同時又探討人們?yōu)橥瓿蛇@些任務所必需的條件、技巧和基本態(tài)度。“風格如其人”,這句話可適用于作家。但對其他職業(yè)來講,風格更多地是指方式而不是指實質。在本書中談到風格的地方不多,強調的是性格。
歸根到底,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因此,本書探討的是一些基本原理,并不是——部哲學著作。本書自實踐而產生,又以實踐為歸宿。
本書導論部分的標題是“從管理熱潮到管理成果”。它也可以作為本書全書的標題。在今后數(shù)十年內,在管理成果方面對管理人員所提出的要求,將遠大于他們之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所能想象的,而且是在所有各個領域之中。他們的管理成果的大小將比他們的公司或機構的繁榮甚至存在更為重要。因為,我再重復一次,我們的各種機構的有成效的管理是在我們這個多機構社會中免除專制的唯一選擇。
因此,本書的目標、動機和意圖就在于使今后的管理人員能取得成效。
本書從其目標、范圍和方法方面來講,不同于我以前的有關管理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紐約,約翰。戴出版公司,1946年,1972年新版;英國版于1946年,由倫敦海因曼公司出版,書名為《大企業(yè)》);《管理實踐》(紐約,哈珀—羅出版公司,l954年;倫敦海因曼出版公司,1955年,并包括在默爾喀萊和潘普及版中);《成果管理》(紐約,哈珀一羅出版公司,l964年,倫敦海因曼出版公司,1964年;并包括在潘普及版中)。以及《有效的管理者》(紐約,哈珀一羅出版公司,1966年;倫敦海因曼出版公司,1966年;并包括在潘普及版中)。從各方面來看本書雖然是一本新書,但是自然也發(fā)展了我在以前各種著作中的思想。而且,只要合適,我也毫不遲疑地引用我以前的著作。
我引用《管理實踐》一書中的內容最多。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三十四和第三十六章中,我只從這本早期著作中引用了不多的篇幅。但在第二十、第二十九、第三十—和第五十章中,我進—步發(fā)展了《管理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一些思想。但是,本書所引用的這些材料至多只占本書篇幅的二十分之一——而且主要是一些有關基本概念的問題,如:“我們的企業(yè)是什么?”,企業(yè)目標,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及管理人員工作中的要素。這些都是二十年以前在《管理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而在以后成為管理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概念的。
我還要講一講本書中對案例和例子的應用。凡在本書中提到名稱的公司(或公共服務機構),其例子或說明中引述的每一件事都來自公開發(fā)表的或公眾可以得到的來源。這或者是公司自己發(fā)表的報告和報表,或者是公開報刊上有關它的報道。對每一案例的解釋當然是由我作出的,但其事實卻是眾所周知的。當一家公司(或—種行業(yè))沒有特別指出其名字時,我運用了沒有公開發(fā)表的資料。這些資料或者來自我的咨詢工作,或者更經(jīng)常地是來自個人接觸,管理會議上的討論和講習班,或私人通信。而我在引用這些資料時,通常為該公司所知或得到它的同意。在這種情況下,我都小心地把這個公司(或行業(yè))偽裝起來,以致即使在該公司中工作的人員可能也辨認不出。讀者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他讀到這樣的句子,“美國中西部的一家五金工廠,那么,這家公司決不是—家五金工廠,而且也并不位于中西部。說明中的事實是忠實而確切地予以報道的,而對發(fā)生該事實的具體公司則小心地予以保密。
對本書貢獻最大的一些人p我不可能提到他們的姓名。那就是我的顧客——顧客有權要求為他們保密??墒?,如果美國以及歐洲、日本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工商企業(yè)和非工商企業(yè)服務機構中的大量經(jīng)理人員對我不予信任并告訴我有關他們關心的事情,并讓我同他們—起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那就不可能有本書。正是在這種工作和這些相互關系中所獲得的經(jīng)驗,我才可能寫出本書。
彼得•F•德魯克
加利福尼亞州,喀拉爾蒙
1973年春
導論 從管理熱潮到管理成果
管理在本世紀的興起是歷史中的一個關鍵事件。它標志著社會的一種重大轉變,即轉變?yōu)橐环N包含多種機構的多元社會,而管理則是這些機構的有效的器官。管理作為一種實踐和一門學科經(jīng)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六十年代的管理熱潮中引起了公眾的注意。目前,這種管理熱潮已經(jīng)過去了。那么,這陣管理熱潮有些什么成就呢?我們學到了一些什么呢?我們需要一些什么新的知識?面對著什么新的挑戰(zhàn)?前面有些什么新的任務呢?
第一章 管理的興起
機構化的社會——從1900年到1970年——職工的社會——對新的社會理論和政治理論的需要——管理:機構的器官——責任的本質——從工商業(yè)社會到多元社會——為什么必須以工商管理為中心——工商管理是典范——工商管理成功的事跡——管理的興起是關鍵的事件
過去五十年間,每一個發(fā)達國家的社會都成為一個機構化的社會。每一項重大的社會任務,不論是經(jīng)濟工作還是衛(wèi)生保健、教育或環(huán)境保護、新知識的追求或防務,目前都委托
責任任務實踐
談論反抗權威和宣告每一個人應該“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目前已成為時髦。那么,我就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一本最不時髦的書。它并沒有談到權利,而是強調責任。它注意的中心不是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而是履行自己的責任。
在難以置信的短短五十年內,我們的社會已成為一個充滿各種機構的社會。它已成為一個多元的社會,其中每一項主要的社會任務都已交給各種大的組織來承擔——從經(jīng)濟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到衛(wèi)生保健,從社會安全和福利到教育,從新知識的探求到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都是這樣。
當人們突然意識到社會結構中的這種變化以后,激起了“打倒組織”這樣一種憤怒的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是一種錯誤的反應。代替進行工作并取得成績的各種自主機構的將不是自由,而是極權主義的暴政。
假如沒有了那些只有這些機構才能提供的服務,恐怕我們這個社會既不愿存在,也不能存在。而那些叫得最厲害的現(xiàn)代盧德派 ,那些自稱為機構破壞者的人,那些受過高度教育的年青人,在沒有這些大的組織的情況下,比我們其余的人還要更難有所作為。因為,只有在這些大的組織中,才有著大量的機會使人們得以借知識而謀生、借知識而做出貢獻、借知識而有所成就。
如果在我們這個多元社會中,各個機構不能在“負責的自治”中有所成就,我們就不會有個人主義和為人們提供實現(xiàn)自己的機會的—種社會。取而代之的將是我們對自己進行完全的束縛,沒有一個人能夠自治。我們將沒有參與式的民主,更不要講愉快自由地做自己的事了。代替強有力的、有成就的自治機構的唯一選擇是專制。專制用一個極權的首領來代替各個互相競爭的機構的多元主義。它用恐怖來代替責任。它的確打倒了各種機構,但只是把它們全都融合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官僚機構。它也提供出物品和服務,但數(shù)量很少、浪費很大、水平很低,并以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為代價。所以,使我們的各種機構負責地、自主地、有高度成就地進行工作就是在這個多元社會中對自由和尊嚴的唯一保障。
但是,使各種機構有所成就的是管理者和管理。所以,負責的管理是代替專制的唯一選擇和保護我們免受專制的唯一途徑。
管理是一種工作,所以它有自己的技巧、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方法。在本書中將對這些技巧、工具、方法加以探討,并對其中某些略加詳述。但是,本書的重點不是探討這些技巧、工具和方法,甚至也不是探討管理的工作。本書的重點是探討管理的任務。
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tài)的器官。沒有機構(如工商企業(yè))就不會有管理。但是,如果沒有管理,那也就只會有一群烏合之眾而不會有一個機構。而機構本身又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給社會、經(jīng)濟和個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墒?,器官從來都不是由它們做些什么、更不要說由它們怎么做來確定的。它們是由其貢獻來確定的。
大多數(shù)有關管理的書都是論述管理的工作的,它們從內部來考察管理。本書從管理的任務出發(fā),首先從外部來考察管理并研究管理任務的范圍及其各方面的必要條件(第一部);然后才在第二部中轉而討論組織的工作和管理的技巧,并在第三部中討論高層管理、其任務、其結構及戰(zhàn)略。
我自己多年來對管理科學,即管理人員的邏輯的和分析的工具深感興趣。但在本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曲線圖,沒有數(shù)學公式,甚至沒有一張表格。貫徹全書的重點不是論述如何做,更不是論述如何利用各種工具來做。即使在討論管理技巧時,甚至在討論管理科學本身時,重點都是放在管理的成就和結果上面。本書通篇是以管理任務為中心的。
本書也是以管理人員為中心的。本書的出發(fā)點是這樣一個問題:管理人員為了圓滿地實現(xiàn)其任務,必須知道些什么,或至少了解些什么?
大量有關管理的書是以管理技巧為中心、以條規(guī)為中心或者以職能為中心的。它們只從一個管理人員的任務的一個方面去探討。它們可能探討管理一個工商企業(yè)或一家醫(yī)院,或對人的管理,探討各種:工具(如控制)或特殊的問題。它們所探討的是作者特別關心的或專長的領域,而不是管理人員的任務。
本書的安排則與眾不同。作為本書出發(fā)點和原則的是闡明管理人員所必備的全部工作,而不限于作者自己的知識或特殊興趣領域。這就說明了本書為什么包括這些內容而不包括其他一些內容。
本書是一部篇幅很長的書——雖然我不喜歡篇幅長的書。但它并不是包羅萬象的,而盡有高度選擇性的。我肯定,許多讀者會抱怨這個或那個重要題目甚至沒有提到;更多的讀者無疑將批評本書作者決定把重點放在了某一個題目亡而忽視了其他的題目。
無疑,作者自己的判斷和他自己的愛好起著一部分作用??墒?,我在決定本書應包含哪些材料以及對各個部分應賦予多大的重要性時,我至少試圖以一套客觀的標準為準則。而這套標準是我多年來同各級管理人員,同大企業(yè)和小企業(yè)的管理人員,以及同工商業(yè)和非工商業(yè)的服務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密切聯(lián)系的工作過程中所形成的。每一個管理人員所必須知道的已包括在本書之中了。不是每一個管理人員所必須知道的,則無論它是如何重要和有趣,都未列入本書之中,或者至多只是簡略地提到。這就說明了為什么象“企業(yè)中的資金管理”或“從銷售到市場推銷”(這些是我在初稿中列入的兩章)這樣的題目沒有包括在本書中;以及例如管理科學只是在簡短的一章中予以論述。另一方面,它又說明了為什么花了許多篇幅來論述高層管理以及結構和戰(zhàn)略之間的關系——這些題目在管理學書籍中一般是不予論述的。
我并不試圖包括任何一位管理人員可能面對的每一個問題,但我試圖包括所有管理人員預期要面對的及所有管理人員必須了解的那些領域,不管這些管理人員的職務背景,其機構的使命與宗旨,或其組織的規(guī)模是怎樣。鑒于管理人員的職責重大,以及管理任務的需要,于是,就成了一本分量很大的書。
本書始終認為管理是一門學科,或者至少能夠成為一門學科。管理不僅是一種常識,也不僅是累積起來的經(jīng)驗。它至少蘊藏了一套系統(tǒng)化的知識。本書試圖把我們迄今所知的那點知識介紹出來,但它還試圖顯示更廣泛的經(jīng)過整理的我們尚未認識的領域,即我們了解到我們需要新的知識,而且我們知道我們所需要的是什么——但我們迄今尚未擁有那些知識的領域。
事實上,這些經(jīng)過整理的尚未認識的領域也許是本書的核心。因為,在管理上,我們顯然已超越了原已掌握的那些知識。這些知識是少數(shù)人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五十年間那個可以稱之為“管理的英雄時代”中歷盡艱險積累起來的。這些人士絕大多數(shù)是獨自地進行工作,依靠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公眾的贊揚來持續(xù)地工作。正是這些知識,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1970年的二十五年的“管理熱潮”期間得到了普及和傳播,并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地方發(fā)揮了作用。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即使在那些我們稍有所知的領域,我們所知道的也是不夠的。在這些領域中還存在著許多新的任務,對這些新的任務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考查、證實的方法和工具。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的領域和新的管理問題。對這些領域,我們還很少做什么工作,我們還談不上稍有所知,只能說是一無所知。
本書試圖確定和指出這些領域。但本書也試圖至少開始接觸這些領域,通過政策、原則和實踐來思考,以便實現(xiàn)新的任務并應付新的挑戰(zhàn)。本書試圖以今后的工作所需的理解、思考、知識和技巧來武裝管理人員。
管理雖然是一門學科——一種系統(tǒng)化的并到處適用的知識——但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它不是一種超乎價值的科學。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并植根于一種文化(一個社會)、一種價值傳統(tǒng)、習慣和信念之中,植根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應該受到——文化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面,管理和管理人員又影響文化和社會的形成。
管理在開始時是多中心的。許多民族和種族的人從開始時就從事作為一門學科的管理和作為一種實踐的管理。在管理熱潮的年代,人們忘記了這一點,并與事實相反,認為管理即使不是美國的一種發(fā)明,也是美國的一種特長。這是一種暫時的誤解。管理是多中心的,這一點現(xiàn)在更加明顯了。管理熱潮并沒有使管理美國化。管理中基本的民族特點在全世界依然未變,例如在政府和企業(yè)管理的相互關系,對入進行管理的基本原則,或高層管理的結構等方面。目前,在西歐或日本同美國之間肯定不存在著什么“管理差距”(如果說以前曾存在過這群一種差距的話)。
本書是以我的經(jīng)驗、特別是作為一個管理顧問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我的這些經(jīng)驗主要來自美國,或至少包括美國企業(yè)和公共服務機構。最近十五年來我曾有意識地擴大我的視野并同美國以外的管理人土共事(特別是英國、西歐、日本和拉丁美洲的)。我曾試圖放眼于美國國內外來研究管理。本書雖然仍帶有濃厚的美國風味(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卻曾試圖把管理任務、管理工作、管理組織以及管理方法同文化和社會聯(lián)系起來,并從世界范圍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國家來介紹管理,特別是在例子和說明中更注重了這一點。
我特別注意于日本的經(jīng)驗——這不僅由于西方的管理人員了解日本的管理和組織的太少了,而且由于,對日本這個唯一的非西方的發(fā)達國家常常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共同的任務(例如,利潤率的確定,工作和工人的組織,以及決定的做出)有所了解,有助于西方的管理人員更好地理解他們自己試圖做的事。貫徹本書的基本信念是,每一個國家的管理人員可以而且應該向別國的管理人員所提供的良好經(jīng)驗學習。
管理是任務。管理是一門學科。但管理當局也是人。管理的每一成就都是一個管理人員的成就,每一失敗都是一個管理人員的失敗。進行管理的是人,而不是各種“力量”或“事實”。管理人員的理想、獻身精神和人格決定著管理是否成功。
本書中沒有趣聞逸事;每一說明或例子都是為了闡明一項要點。但我在提供案例和例子時也試圖使讀者了解人,特別是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正是這些人首先著手解決重大的管理問題:例如德意志銀行的喬治•西門士(George Siemens)在一個世紀以前首先設想出了高層管理的職能和結構;稍遲一些,美國電話公司的西奧多•N•維爾(Theodore N. Vail)首先深入思考“我們的企業(yè)是什么?”這一問題;或者如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Sr.)試圖——而同時又不試圖——使他那小小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能夠發(fā)展成一個巨大的公司。
但本書始終試圖把入和任務結合起來。本書試圖探討客觀的和非個人的任務,同時又探討人們?yōu)橥瓿蛇@些任務所必需的條件、技巧和基本態(tài)度。“風格如其人”,這句話可適用于作家。但對其他職業(yè)來講,風格更多地是指方式而不是指實質。在本書中談到風格的地方不多,強調的是性格。
歸根到底,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因此,本書探討的是一些基本原理,并不是——部哲學著作。本書自實踐而產生,又以實踐為歸宿。
本書導論部分的標題是“從管理熱潮到管理成果”。它也可以作為本書全書的標題。在今后數(shù)十年內,在管理成果方面對管理人員所提出的要求,將遠大于他們之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所能想象的,而且是在所有各個領域之中。他們的管理成果的大小將比他們的公司或機構的繁榮甚至存在更為重要。因為,我再重復一次,我們的各種機構的有成效的管理是在我們這個多機構社會中免除專制的唯一選擇。
因此,本書的目標、動機和意圖就在于使今后的管理人員能取得成效。
本書從其目標、范圍和方法方面來講,不同于我以前的有關管理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紐約,約翰。戴出版公司,1946年,1972年新版;英國版于1946年,由倫敦海因曼公司出版,書名為《大企業(yè)》);《管理實踐》(紐約,哈珀—羅出版公司,l954年;倫敦海因曼出版公司,1955年,并包括在默爾喀萊和潘普及版中);《成果管理》(紐約,哈珀一羅出版公司,l964年,倫敦海因曼出版公司,1964年;并包括在潘普及版中)。以及《有效的管理者》(紐約,哈珀一羅出版公司,1966年;倫敦海因曼出版公司,1966年;并包括在潘普及版中)。從各方面來看本書雖然是一本新書,但是自然也發(fā)展了我在以前各種著作中的思想。而且,只要合適,我也毫不遲疑地引用我以前的著作。
我引用《管理實踐》一書中的內容最多。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三十四和第三十六章中,我只從這本早期著作中引用了不多的篇幅。但在第二十、第二十九、第三十—和第五十章中,我進—步發(fā)展了《管理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一些思想。但是,本書所引用的這些材料至多只占本書篇幅的二十分之一——而且主要是一些有關基本概念的問題,如:“我們的企業(yè)是什么?”,企業(yè)目標,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及管理人員工作中的要素。這些都是二十年以前在《管理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而在以后成為管理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概念的。
我還要講一講本書中對案例和例子的應用。凡在本書中提到名稱的公司(或公共服務機構),其例子或說明中引述的每一件事都來自公開發(fā)表的或公眾可以得到的來源。這或者是公司自己發(fā)表的報告和報表,或者是公開報刊上有關它的報道。對每一案例的解釋當然是由我作出的,但其事實卻是眾所周知的。當一家公司(或—種行業(yè))沒有特別指出其名字時,我運用了沒有公開發(fā)表的資料。這些資料或者來自我的咨詢工作,或者更經(jīng)常地是來自個人接觸,管理會議上的討論和講習班,或私人通信。而我在引用這些資料時,通常為該公司所知或得到它的同意。在這種情況下,我都小心地把這個公司(或行業(yè))偽裝起來,以致即使在該公司中工作的人員可能也辨認不出。讀者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他讀到這樣的句子,“美國中西部的一家五金工廠,那么,這家公司決不是—家五金工廠,而且也并不位于中西部。說明中的事實是忠實而確切地予以報道的,而對發(fā)生該事實的具體公司則小心地予以保密。
對本書貢獻最大的一些人p我不可能提到他們的姓名。那就是我的顧客——顧客有權要求為他們保密??墒?,如果美國以及歐洲、日本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工商企業(yè)和非工商企業(yè)服務機構中的大量經(jīng)理人員對我不予信任并告訴我有關他們關心的事情,并讓我同他們—起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那就不可能有本書。正是在這種工作和這些相互關系中所獲得的經(jīng)驗,我才可能寫出本書。
彼得•F•德魯克
加利福尼亞州,喀拉爾蒙
1973年春
導論 從管理熱潮到管理成果
管理在本世紀的興起是歷史中的一個關鍵事件。它標志著社會的一種重大轉變,即轉變?yōu)橐环N包含多種機構的多元社會,而管理則是這些機構的有效的器官。管理作為一種實踐和一門學科經(jīng)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六十年代的管理熱潮中引起了公眾的注意。目前,這種管理熱潮已經(jīng)過去了。那么,這陣管理熱潮有些什么成就呢?我們學到了一些什么呢?我們需要一些什么新的知識?面對著什么新的挑戰(zhàn)?前面有些什么新的任務呢?
第一章 管理的興起
機構化的社會——從1900年到1970年——職工的社會——對新的社會理論和政治理論的需要——管理:機構的器官——責任的本質——從工商業(yè)社會到多元社會——為什么必須以工商管理為中心——工商管理是典范——工商管理成功的事跡——管理的興起是關鍵的事件
過去五十年間,每一個發(fā)達國家的社會都成為一個機構化的社會。每一項重大的社會任務,不論是經(jīng)濟工作還是衛(wèi)生保健、教育或環(huán)境保護、新知識的追求或防務,目前都委托
責任任務實踐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wǎng)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wǎng)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wǎng)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jīng)本網(wǎng)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管理工具分類
ISO認證課程講義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規(guī)條例營銷資料方案報告說明標準管理戰(zhàn)略商業(yè)計劃書市場分析戰(zhàn)略經(jīng)營策劃方案培訓講義企業(yè)上市采購物流電子商務質量管理企業(yè)名錄生產管理金融知識電子書客戶管理企業(yè)文化報告論文項目管理財務資料固定資產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績效考核資料面試招聘人才測評崗位管理職業(yè)規(guī)劃KPI績效指標勞資關系薪酬激勵人力資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資表格薪資制度招聘面試表格崗位分析員工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入職指引薪酬設計績效管理績效管理培訓績效管理方案平衡計分卡績效評估績效考核表格人力資源規(guī)劃安全管理制度經(jīng)營管理制度組織機構管理辦公總務管理財務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制度會計管理制度代理連鎖制度銷售管理制度倉庫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廣告策劃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購管理制度生產管理制度進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員工福利制度咨詢診斷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員工培訓制度辦公室制度人力資源管理企業(yè)培訓績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薦
- 1暗促-酒店玫瑰靜悄悄地開 415
- 2終端陳列十五大原則 417
- 3專業(yè)廣告運作模式 371
- 4****主營業(yè)務發(fā)展戰(zhàn)略設計 405
- 5中小企業(yè)物流發(fā)展的對策 420
- 6主顧開拓 528
- 7主動推進的客戶服務 370
- 8專業(yè)媒體策劃與購買 400
- 9中遠電視廣告CF 468
下載排行
- 1社會保障基礎知識(ppt) 16695
- 2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專員崗位職責 16695
- 4品管部崗位職責與任職要求 16695
- 5員工守則 16695
- 6軟件驗收報告 16695
- 7問卷調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資發(fā)放明細表 16695
- 9文件簽收單 16695